“……牝鸡司晨,惟家之索。臣伏乞陛下,勿忘武周旧事,宜令皇后无往正殿干预外朝,专在中宫……”
大清早的,宰相桓彦范再次犯颜直谏。
朗朗余音,绕殿不息。
好像打卡一样。
每天的政事堂会议,桓彦范总会率先发言,以头抢地,逼迫天子李显。
按照流程,其余四位功勋卓著的宰相也该在此时附议桓彦范。
崔玄暐、敬晖、袁恕己,同时跨前一步,朗声道:“臣等伏乞陛下依贞观故事!”
对于这几位不痛不痒的谏言,天子李显已经大幅度免疫,远不像刚复位时那般局促不安。
都不用他开金口,梁王武三思跨前一步……
忽然,一个人影闪过。
老而弥坚的张柬之堵住了他。
“你……”武三思短须怒翘。
“梁王殿下,且等老夫把话说完。”张柬之笑道。
“哼!”武三思一甩袍袖退了下去,他倒要看看这个老匹夫有什么高谈阔论。
张柬之甫一站出来,就感觉有一道刺眼的目光向他逼来。
他微微侧目,正如高宗时期,在御座之后设立有一道朦胧、柔软且坚固的纱幔,一个女人坐在纱幔后,用阴狠的目光逼视着他。
心中微微叹气。
经过昨天与薛季昶一番深究,他已经知道自己等人错在哪儿了。
现在醒悟,似乎为时已晚……不,不晚!
李显见张柬之蹙眉而立,久久不语,猜不准他在想什么,于是开口道:“张相可有谏言?”
张柬之整理一番心思,徐徐开口:“此乃天子家事,臣本不该多言,然事关国本,臣不得不言。今大唐初复,天下人心不安,东宫空悬日久,国本风雨飘摇,为君之计,臣恳请陛下选立太子,以安天下。”
立太子?!
张柬之此言一出,政事堂内立刻静得落针可闻。
李显皱眉与张柬之对视。
似乎要从他眼中看出一丝端倪:其是出于私心,还是真心为大唐社稷着想?
其实早在他复位之初,他就有心立卫王为太子。
但是出于对韦后的爱护,又听从武三思的建言,决定考察一番再做打算。
没想到,一心只想搞垮皇后与武三思的张柬之会提出立太子!
这不由得让他联想到——卫王是否已经与功臣勾结在了一起?
虽然张柬之事先没有通知桓彦范等,但是出于默契,他们依旧挺身而出:“请陛下择选太子,复位东宫。”
敌之要点,即我之要点。
武三思立刻堵了上去。
“圣人春秋鼎盛,龙体康健,东宫之位关乎社稷……”
他话藏半截,眼眸扫向垂帘,疯狂暗示皇后。
他的目标是恢复武氏荣誉,立东宫于他而言百害而无一利。
而皇后想要成为武后第二,东宫有主,对她更是一大阻碍,更何况是由张柬之等人拥立的太子。
果然,垂帘之后的皇后开口了:“三思所言极是,陛下还需三思而后行。”
李显肥胖的身躯,像是镶嵌在御座之后一样,扫视四周。
政事堂上,三大派系,泾渭分明。
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功臣、魏元忠等一干潜邸大臣,以及由皇后力挺的武三思。
他最后将目光放到魏元忠身上。
魏元忠以刚正出名,曾屡次出言触怒武则天,后因二张诬陷被贬高要县尉。李显复位后,专门派人将其召回洛阳,授卫尉卿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
在经历过武周黑暗的政治环境之后,魏元忠对于韦后垂帘听政以及武三思的弄权跋扈,深恶痛绝。
只是碍于圣人颜面与功臣集团的强势,他一直采取观望态度,此时张柬之提出选立太子,他决定附议:“卫王仁孝,当为储君。”
李显对于魏元忠的选择并不感到惊讶,因为魏元忠不止一次向他提议选立太子。
目光平移,放在了侍中杨再思身上。
杨再思为人巧佞邪媚,一心只想逢迎圣上,当然不会如魏元忠那般耿直:“正如张相所言,东宫选立乃陛下家事,何须过问外臣。”
……
一张矮几。
上面放着三件制作精美、华贵的物件。
从左到右分别为:檀木佛珠,和阗玉金刚杵,古玉棍僧像。
杨妃纠结地望着眼前的礼物。
已经卯时二刻了,她还没选好赠送相王的礼物。
“阿难,你说我该送哪件礼物给相王叔呢?”杨妃选择困难症犯了。
正在为其盘发髻的贴身宫女阿难面露难色,道:“娘子,这哪是奴婢所能置喙的。”
阿难时刻谨记着自己的身份。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能说,身处深宫大院,这都是学问。
别看王妃平日间把她当做亲姐妹,但那是王妃自己的想法,自己做奴婢的可不能好高骛远。
“什么事阿难就不能置喙了?”
李重俊光着膀子踏进寝宫,古铜色的皮肤沐浴在曦光下,隐隐泛着光泽。
“奴婢参见殿下。”阿难福身行礼。
“郎君你来的正好,帮妾身选件赠送给相王叔的礼物呗!”杨妃眼巴巴地盯着李重俊,葱白玉指鬼使神差地从他裸露的胸前划过。
酥痒麻!
李重俊不由得微微颤抖了一下。
见她手还在往下摸,急忙伸手握住。
“嘿嘿。”杨妃浅笑一下、
虽说昨晚腿不方便,但却体验了一番不一样的滋味,她现在都有点食髓知味了。
不过也知道现在不是合适机会,于是转头指着矮几上的礼物道:
“这串佛珠是祖母赐于妾身的。这尊罗汉是太宗时期的,还有这根和阗玉金刚杵也是前朝的古物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