伦敦某出版社地下室,空气中弥漫着廉价香烟的气味。
确切地说,是“曾经弥漫着”。
因为唯一的一支南美雪茄的气味正忙着驱散那些香烟味。
“这些家伙,虽然要写快一点,但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?!就算再怎么着,也该保证能赚到钱的质量啊!!”
出版社名义上的投资人,实际上的所有者,一边这样说着,一边把稿件扔到一边。
在那些一碰就碎的廉价纸张上,用因为拼命舔笔杆而沾染了满嘴唾沫的墨水,歪歪扭扭地写着:
——所以女巫莎莉拼命地赶路。她赶路的原因如下:后面有邪恶的西方女巫追赶着她。这位以灭亡东方王国而闻名的邪恶女巫,是莎莉生母之一的仇人……
真是岂有此理。
与其说是小说,不如说是更接近剧本的内容。
前后完全不搭调的叙述。
看到“生母之一”这个词组的时候,投资人大概已经彻底懵了。
至少句子还算短,能勉强算作进步吧……当然,这也只是自我安慰罢了。
一开始可不是这样的。他刚来这里的时候,还会哈哈笑着,欣慰地望着这一切。
这也难怪。他雄心勃勃地同时推出了比汉斯尔更新量多1.5倍的作品,试图抓住机会,而这个策略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奏效了。
初版卖得非常好,他到处炫耀自己的远见卓识。
……当然,为了实现他的目标,每个作品都需要至少10个以上的作家来完成。
那时候,还算不错。
但是从第二卷开始,销量就开始直线下降,到了第三卷,更是跌到了谷底。
甚至还有因为稿件不足而无法在杂志上连载的时候……结果显而易见。
“到底,到底为什么!那个幸运的本特利小子,靠着抓住一个作家就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作为业界的领军人物,稳居第一宝座的《本特利父子》出版社,虽然无法撼动乔治·纽恩斯的杂志帝国,但最近在业界的知名度,反而要更高。
虽然是以“暴发户”的身份。
但哪个商人不会梦想着这样的“彩票”呢?
所以他才跳进来的。
幸运地占据了空缺的市场,初期成果相当不错。
“该死,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,怎么能这样轻易放过……”
或许从一开始选择这个不感兴趣的方向来创业,本身可能就是个错误吧,但是这种人通常不会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,而是归咎于他人。
因此,投资人狠狠地抽了一口雪茄,勉强压下怒火,然后像要把所有的愤怒都吐出来一样吼道:
“听清楚了吗,你们这些饭桶!!想要钱就给我提高销量,听清楚了吗!!“
“是……”
“回答!!”
“是……!”
当然,这次的回答声也很小。
到了这个年纪,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廉价油炸过的扭曲的小黄鱼和黑麦面包,能回答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但是投资人很自信。
不,给了工钱,给了纸、笔、墨水,也没要求写很多,32页的稿子,每人4页,8个人平分,这有那么难吗?
“总之都是些蠢货。”
“哈,哈哈。老板您别太担心,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不是吗?”
“老板是你,笨蛋。”
“啊,是的!”
当然,他只是个傀儡老板。
尽管如此,用这种无能的人当稻草人,心里还是堵得慌。
‘要是有点脑子的话,就应该知道现在情况有多紧急。’
投资人切了一支新的雪茄,皱起了眉头。
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,初期成果确实不错。
虽然平息了反对完结的舆论,但个人的抵制是无法阻止的。
正是因为对《彼得·潘》的完结感到不满,而拒绝观看其他作家的连载,抵制《本特利父子》出版社的人出于好奇购买了作品。
嗯,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‘为什么,到底为什么卖不动呢?’
销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,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有太多人抱着同样的想法。
看看现在吧,大量的廉价纸浆杂志的虚构小说……简称“纸浆小说”,比预想的要快得多地被大量生产。
‘唉,这生意也做不了多久了。’
投资人这样判断。
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急剧、异常地膨胀,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反应也比想象中要冷淡得多。
那些曾经为了示威游行而倾家荡产的人,竟然会这么快就失去热情,这真是始料未及。
“没办法了。这样的话,看来只能投入更多了。”
既然前期卖得好,那就只在前期投入多一点不就行了?
嗯,卖不动就停掉,再推出新的作品,这样就能更快地收回成本了。
话说……
‘那个疯子到底是怎么做到每月两本,每周一本的?难道是什么写稿机器吗?’
速读和速写都是训练出来的。而这个时代没有经过速写训练的作家,根本无法追赶上日更连载盛行时代的作家。
目前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的作家。
更不用说还要保证质量了,随便找来的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太差了。
轻率地认为“差不多就行了!”就跳了进来,结果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。
——……这是什么?怎么看都不像汉斯尔的小说啊,文笔怎么这么粗糙?
——哈,但是不加这部分的话,就很难表达当时主人公的心情!
——汉斯尔不也写得很好吗?我为什么要付钱给你这种无名作家?只要求句子又短又简单,不是吗?而且现在给的稿子只有一半的量!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