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人来到北大经济系大楼。
秋日的阳光洒在北大校园的青砖红墙上,微风拂过,带来一丝凉意。
李伟站在北大经济系大楼前,望着这座高大的建筑,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感觉。
“没想到,我还能再回到这里。”
李伟心里默念着。
这座大楼,承载了他前世太多的记忆。
那时候,他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熬夜赶论文、讨论经济学的各种理论,甚至在课堂上和老师“针锋相对”过。那些日子,紧张又充实,每天都像是战斗一样,努力争取每一个机会。
李伟记得那时候,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这座大楼前的台阶上,手里拿着书,但眼神却飘向远方,想着未来。那时候,他的梦想很简单,就是成为一个经济学家,站在学术的最前沿,为社会带来改变。
可现在,站在这里的他已经重生了一次,带着前世的智慧和经验,再次站在同样的起点上,心情却截然不同。
“这里曾经是我的全部,现在不过是个起点。”
李伟轻轻叹了口气,心中既有怀念,也有决心。
这次,他不会再像前世那样,只顾埋头苦读,不顾周围的一切。
他知道,学术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,他还要为自己的人生、为自己爱的人打拼出一片天地。
“这次,我要走得更远,也要让肖婷婷和大家看到,一个真正成熟稳重的李伟。”
李伟心中暗自决定。
他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建筑,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当年在这里奋斗的影子,但他知道,现在的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懵懂的学生,而是一个重生后再次站在这里,准备迎接更大挑战的人。
“好了,过去的已经过去,现在该迎接新的开始了。”
李伟深吸一口气,迈步走进大楼。
三人一同走进了会议室,里面已经坐满了学生和老师,气氛显得相当严肃。
刘阳走到主持台前,开始了今天的研讨会:“今天我们将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应对。欢迎大家踊跃发言,发表自己的见解。”
会议一开始,刘阳率先发言,他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分析了当前经济危机的成因,提出了加强监管、限制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建议。
他的发言条理清晰,逻辑严密,引起了不少同学的认同,场内响起了阵阵掌声。
肖婷婷也听得入神,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。
李伟则默默地在一旁倾听,脑海中飞速运转着,偶尔不自觉寻找一下刘阳论点中的漏洞。
随着讨论的深入,一位经济系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“刘阳,你的观点是合理的,但如果我们只关注金融市场的监管,是否忽视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?例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衡?”
刘阳一时语塞,他本以为自己的观点已经足够周全,但这个问题却让他感到有些棘手。
这时,李伟认出了这个教授,他正是前世教过他宏观经济学的那位老教师。
教授一如既往地穿着那件深蓝色的毛衣,声音中带着些许沙哑,却透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。李伟记得,这位教授当年讲课时,最喜欢引用实际案例,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经济理论,让学生们恍然大悟。
教授的声音稳重而有力,直接点出了刘阳论点中的漏洞。
李伟听到这熟悉的声音,心中不禁一震。
眼前的一切仿佛让他瞬间回到了前世那堂宏观经济学课上。当时,教授也是这样,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问题,直接打破了他苦心构建的理论,让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。
“经济学不是纸上谈兵,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现实中的复杂性。”
教授当年讲的这句话,李伟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。也正是那次的课堂讨论,让李伟意识到自己在学术上的不足,从而激发了他在经济学领域深入钻研的动力。
现在,听到教授再次提出类似的问题,李伟脑海中闪过当年课堂上的情景。他知道,刘阳此刻陷入了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困境,急需一个有力的回应。但显然,刘阳还没找到突破口。
李伟下意识地站了起来,目光坚定。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在课后苦思冥想的学生,如今他站在这里,带着前世积累的经验和智慧,准备在这个学术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。
而刘阳呢,在大家面前露出了轻蔑的一笑,因为在他看来,李伟不过是个计算机系的门外汉罢了。
“教授,您提到的结构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关键点。”李伟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,语气中带着自信,“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衡不仅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,它还渗透到每一个国家的微观经济结构中。如果我们只关注金融市场的监管,确实有可能忽视这些潜在的风险。”
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,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李伟,包括刘阳。
肖婷婷也诧异地看向李伟,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发言,而且观点如此犀利。
“但是,我认为,如果能够结合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衡问题,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。”
李伟继续说道,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教授微微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。
刘阳的脸色却逐渐变得苍白,他没想到李伟不仅掌握了经济学的核心理论,还能够在这样的场合下提出如此深刻的见解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