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了,让我看看第三个问题。这次问题是由我们和珅的鼎力赞助的,问题是可以盘点一下后代心中比较出名的忠臣嘛?
说实话,这个问题,我还是将东西退还吧,首先名臣太多,众说纷纭,所以这个问题我就免费给各位回答,再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吃天幕的设定。
毕竟人太多,你这点东西可不够,其次我也很疑惑,通过史书的记载,我不知道你和珅对这些人感兴趣干嘛?有钱没有地方花?实在不行捐给百姓啊,广开粮仓啊。
简直奇奇怪怪!”
这是头一次,还没对问题进行描述,天幕就开始说提问人了,说来也是新鲜。
不过没有给人们的反应时间,天幕又开始说话了。
“名臣说是句实在话,真的很多。但是对于现代的华夏人来说,只论普通老百姓呀,以及学生们,毕竟知道的人不多,很正常。
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。
那就是诸葛亮。
毕竟出师表写的多动人啊!隆中对写的多有抱负啊。要说三国人才群星闪耀,唯军师智谋而言,仅诸葛亮和司马懿。不是说其他人不牛逼。
主要是这两人名气太大了!司马懿的不忠与诸葛亮的死忠。就很容易拿来与人比较。
因为现在问题是忠臣,诸葛亮肯定是不二人选,可是我今天倒不想将他与司马懿做对比,我倒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他和李密之间的比较。
首先要说明的事情就是,对比并无恶意,主要是说一下两人各自一篇文章,可以在弹幕各抒己见。”
东汉末前之前的人基本没有什么感觉,毕竟这两人是谁?完全没有听过。
可是蜀汉的人就非常不自在了,诸葛亮的忠他们是知道的,可前面八王之乱他们也听了,知道司马氏在未来都干了些什么。
已经有现成的例子了,为什么不直接来对比,反而去找李密。
所以蜀汉的人多少有点皱眉,李密也知道,洗马嘛。
可这个人凭啥能和诸葛亮做对比?
蜀汉还未灭亡的李密是懵的,已经到西晋的李密是尴尬的。
他自己当然知道是哪片文章了,也猜到了天幕想说什么了,就是圣朝和伪朝了。
哎!
而弹幕一时间热闹纷纷,几乎快被东汉之后的朝代的名士给占领了,毕竟《陈情表》也同样很有名的!
“首先要说,出师表和陈情表都是我们中学时代要学的文章。所以我们这边有认真读过书的人,都是知道这两篇文章的存在。
可是历史方面不是学的很透,大家只晓得蜀汉有一个诸葛亮,却不知道蜀汉至西晋之间同时还有一个李密。
为什么说要李密来和诸葛亮对比呢?其实就是一个陈情表里的圣朝和伪朝的一个辩论。
从陈情表的原本中将蜀汉和西晋分别称为伪朝和圣朝,李密其实是蜀汉本土投奔到西晋的知识分子代表,虽然陈情表通篇陈述孝敬之情。
可是不难发现其中也蕴含了很多向西晋和晋武帝的忠诚及感谢。
那么问题来了,蜀汉政权在邓艾大军攻入成都的时候,就已经摇摇欲坠了,黄皓等人的祸乱朝政,以及刘禅的不谙世事。
其实早在诸葛亮去世后,真正的蜀汉已经灭亡了,只剩姜维等人拼死抵抗,而且姜维后期和钟会之间合作到底是不是继承丞相遗愿,也不得而知,同时也是后话,有时间再细聊。
而李密的原文且臣少事伪朝,历职郎署。在一个忠臣不事二主为信条的古代封建社会中,李密也是胆子很大,不怕背上贰臣的名声。
李密的老师,谯周。是蜀汉一位奉行儒家的光禄大夫,诸葛亮在蜀中把持大权的时候,以法家之术治儒,不断北伐,所以谯周等为代表的儒家其实一直都与诸葛亮等人意念不合。
那个时候思想有隔阂,那基本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。而司马家又是儒学世家,所以在过渡期,东吴以及蜀汉的很多人都是仕途委顿。
但谯周以及他的门生都顺风顺水,这其实和蜀汉的本地人士及政权上有着很大的矛盾,或者是貌合神离的,毕竟当时蜀汉具有很强的排外性。
本地很多豪强其实与外来者执政在政治主张与实际利益上是对立的,首当其冲被开炮的就是诸葛亮以及姜维,因为不停的北伐。
在他们眼中就是穷兵黩武!并且还没有功绩,对于那些豪强来说简直就是噩梦,所以为什么在蜀汉最后会在利益的驱使下采取投降。
姜维回不来,刘禅又好操纵,所以想要保护自身的利益,投降就是最好的选择。陈寿的三国志的谯周传还如此评价刘氏无虞,一邦蒙赖,周之谋也。这样谯周还被以全国之功,被司马昭封为了阳城亭侯,名声大噪!
所以蜀汉已亡,李密为了投靠新主人称蜀汉为伪朝,真的在情理之中?欢迎大家一起讨论!”
诸葛亮听完也只是一直拿着扇子不断扇风,不管旁人如何在一旁议论,他都没有任何反应。
此时的刘禅早就已经去玩蛐蛐了,早就没有了刚开始对天幕的好奇之心,发现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后,就拉着宫女们玩耍去了。
所以一时间,朝中威信最高的就是诸葛亮了,此时的蜀汉还在休养生息,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到了解放前,并且还付出生命为代价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