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里的农伯,屋里的妇孺,茶馆里学士。
无一不被这一段血腥的侵略史给弄沉默。
各个皇帝此时都是低着头,到底是没眼看,还是不忍看,反正他们都不敢看向天幕,与秦明跨时空对视。
不知道为什么,他们也会感到心虚,也会刺挠。
“辛丑条约给予了各挟持清政府的权利,清那边也愿意俯首帖耳,甘当儿皇帝。所以各国变本加厉,对督抚调派大员也插手干预。
然后还在1902至03年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通商航行条约。主要就是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。
1900年我国出口总值3.7亿关两,入超5000万;1906年,总值到了6.4亿,入超6.4亿,入超就是贸易逆差,自行了解。
其实就华夏本身而言,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,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说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,入超方面依靠外资和侨汇才使华夏的国际收支没有发生严重问题。
并且外国在华投资也是不断发展变大,包括借款和投资。其实他们这么疯狂的资本输出,也是不断刺激我国国民资本主义的发展,另一边也是掠夺我们的资源和财富。
无非想要通过操纵经济命脉,进而操控政治和军事,然年后把控制权伸展到各个领域。从金融殖民到真正的殖民。陷我国于名存实亡的绝境。
我国的铁路,矿物等都是他们掠夺操控的目标,尤其是铁路。还是那句话,要想富先修路,他们也是一样的。其中为典型的就是英法德三国与清政府订立湖广铁路借款合同。但美国强烈要求参加,也就形成了四国银行组。
综上,从掠夺到奴役,到斗争与妥协,亡国灭种的阴霾一直都是挥之不去,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清末政局,同样,清政府也迎来它最后一舞。
也就是清末新政。”
秦明说完也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上四字“清末新政”,这四个字其实说白了,就是秦明给清政府的吊唁,以及“催命符”!
“清末新政,我不知道你们在高中学了没,反正我们当时读书只是了解了,但被老师忽略而过了,有点笼统,所以你们哪怕学了,我也帮你们复习一下。
其实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期间已经垮台了,为了得到扶植,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且还欺骗百姓人民。
慈禧太后在挟光绪逃亡西安的期间,就发布了罪已诏和改革的谕旨了,要求官员们就现在情况,斟酌中西政治,举凡朝章国故,吏治民生,学校科举,军政财政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,并且限期奏报。
所以1901年4月,命奕劻、李鸿章、荣禄等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,刘坤一、张之洞参预,逐步退出以下几个方面。
第一改革官制。应了西方的要求,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改外务部。班列六部之前,设立商部、练兵处、巡警部、学部。撤掉河东道总督,云南、湖北、广州三省巡抚及詹事府。
废除勒索性陋规、供应等,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至此瓦解。不过撤销添新的操作,并没有改变以及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,没有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弊端。
所以整顿吏治就是一纸空文,而且在1906年还宣布预备立宪,官制改革成为了首要预备项目,而且还引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纷争。简直好笑!
第二就是改革兵制。1901年下令停止武举,各省筹备武备学堂。按西方的营制,学洋操、使用洋枪洋炮,还别说到了1907年都有17万人左右。泛称新军
只不过也激发了满汉统治集团的矛盾,从这里面出来的人都是有具有某些方面的知识,这次清政府是拿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,最后到新军成为反清力量,清政府是怎么也想不通的。
第三改革学制。停科举、设学堂、奖游学三项内同,但是科举也没停,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西方政治、艺术的策论,废除老朱的八股文。
各地方设立大、中、小学堂,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,以及出国留学,毕业赏赐等一系列奖赏行为。细节自己去了解,要学会自学。
其实这个举措是可以的,因为接受了西学之后,感受着民族危机的刺激,就逐渐走向了清朝统治者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,对,也是砸了自己的脚。
第四奖励工商。概括就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给予奖励。也意味着传统的士绅退出舞台,新的商绅已经崛起。
这四个是重点,需要重点记住,有可能期末会考!”
秦明也感受到了当时给自己讲课的老师那时候的快乐,什么划重点啊,留作业啊什么的,看到学生痛苦的样子,他就十分开心!
主打一个风水轮流转!
其实“清末新政”还是很重要的,毕竟是为辛亥革命提供了许多有生力量,从军队到学者,还有资金等方面,其实说白了,就是革命前的准备工作,只不过清政府没想到而已。
“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、禁鸦片、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。以上的政策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成效,可太支离破碎了,并且敷衍、拖沓等,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